虽然说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用不同的保险产品来安排保障,当保险成为人们常规的资产保质增值手段后,不少投资者却无意间陷入了保险误区,使自己的理财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以下五大保险误区必须要尽量规避。

一、寿险规划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有不少人认为,既然是阶梯式消费,就应该是爬坡式向上,保险产品只能越选越多,保额也应该逐渐累加,其实不然。随着人生阶段的不断向前,总体而言,保险似乎是越买越多了,但具体到每一个险种和需求上并非完全如此。
寿险规划,并不只是一味地追求保单数量的增加,由于家庭责任、经济收入的变化,每个时期需要的保障重点都不相同。年轻时意外险是必须的,而且额度要高,但到了年老后意外险变得反而不再那么重要。寿险额度是单身期较低,到了家庭成长期和成熟期因家庭责任和负担加重而需要不断升高,但到了老年又不断降低。医疗类产品的变化也不是直线上升的,不同时期对医疗保障的需求都不一样,年轻时需要的是意外医疗保险,到了40岁以后需要考虑的是终身健康保险和终身医疗补贴保险。

二、年轻人买不买保险无所谓
在单身期,也是“保险的初级消费阶段”,年轻人总是对保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少年轻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和认知上的误区:“哪有那么多意外发生,即使有意外也不一定轮到我呀!”、“我这么年轻能的什么病呀?”、“我还这么年轻,养老问题还早着呢!”、“买保险还不如拿去投资呢!”等等都是很多年轻人对于保险的看法,首先应该知道意外就是指突如其来的事故,它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它什么时候光顾,关顾到谁头上,谁都不知道,一切都是未知,而年轻人比较活跃,活动方式和范围比较广,更需要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这份保障可以当风险不幸发生时,家人能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援助,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慰籍。
在单身期不提倡年轻人购买健康保险,并不是因为年轻人不需要健康保障而是考虑到经济因素选择延后规划,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年轻人可以趁着年轻,费率低购买消费型的健康保险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预算足够,也可考虑购买一些终身型的健康医疗保险,后期再进行加保。
年轻人没有家庭负担,是可以考虑一些比较大胆的投资方式,但只要保费控制在合理的支出比例范围内,保险对你的整体投资计划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还能为可能存在的风险保驾护航。

三、家庭成长期不爱惜自己
家庭成长期间,财富积累刚刚起步,却又有了家庭和孩子的负累。新买的车子、房子还要月供,大宗的家居用品需要添置,到处都是需要用钱去堵的“枪眼”。此时此刻,很多的家庭可能在购买保险上有些“气短”,不愿意为购买保险增加支出。“我经济负担比较重,没有闲钱买保险,等有钱再说吧!”这是很多夫妻在面对保险时的态度,但其实他们更应该知道对于有家庭负担的人而言,保险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须品。没有对自己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和收入能力的保障,就根本不可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一旦风险不期而至,整个家庭将会陷入巨大的困境,房贷谁来还?孩子谁来养?……
当然,经济成本是需要考虑的,处于成长期、经济比较拮据的家庭可以选择一些保费低、保额高的产品来解决基本的家庭风险保障,但这个阶段的保险保障更加重要,不可不备。

四、家庭成熟期后走向极端
到了家庭成熟期,家庭财富已经积累到了最高点,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应付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了,从而产生“保险无用论”的想法。
但是财富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为什么要把风险和重担都自己扛在肩上呢?假如看一场病需要20万元,虽然你的财力负担这点钱毫无问题,但买了保险,可能只用1万元就解决问题了,为什么不留住你的19万呢?用小钱换大钱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五、盲目跟风买保险
保险不是时装,不是一个“买流行”的消费领域,千万不要盲目跟风,有段时间,很多投资者“追捧”去香港或国外购买保险,认为外面的保险比国内的便宜、收益高、保障高,可其实很多保险责任都没搞清楚,而且香港和国外的法律跟大陆又不同,出现纠纷维权非常困难。购买保险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条件,并不是适合别人的产品,就同样适合你自己。购买越多的保险,也就意味着你需要缴纳越多的保费,一旦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难以缴纳后期保费,将会让自己陷入“退保”的尴尬境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保险消费一定要按阶段和需求稳打稳扎,要把它当作家庭的“大宗耐用消费品”精心选择,切忌盲目跟风。